2020年8月,一位住在香港港岛山顶的90岁老人,接到一通陌生电话。
电话那头,一位自称“内地公安”的年轻人声称,老人的身份疑遭人盗用,卷入内地一宗严重的案件,需要她配合调查。
(资料图)
这位退休后一直深居简出的老人,身边只有两名家佣和一名外籍司机。听到对方准确报出自己的身份信息后,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在随后五个月里,按对方要求,十分配合地分11次向对方账户转账2.5亿港元。
直到家佣发现异常,悄悄打电话给老人女儿,这桩香港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电信诈骗案,才得以曝光。
警方并未透露这位女富豪的具体身份,但从90岁女富豪、家住港岛山顶、2.5亿港元等关键信息中,一些人猜测,这位神秘女富豪可能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新鸿基创始人郭得胜的遗孀、当时已92岁的郭邝肖卿。
尽管随后郭家出面澄清,郭老太并非涉案女富豪,但这位拥有巨大财富却低调了一辈子的女富豪,再次引起了关注。
说起香港女富豪,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何超琼、龚如心、甘比这些名声在外的女富豪,而说起郭邝肖卿,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懵。
殊不知,郭邝肖卿是一位隐形但实力更强的富豪,她常年稳坐各类富豪榜。在福布斯2023最新中国香港富豪榜上,她以152亿美元财富位列第6位,也是中国香港女首富。
2023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部分名单
巨额财富背后,是隐秘低调的邝肖卿跌宕起伏的人生。
低调半生
1929年,广州市花山镇花城村的邝家,诞下了一名女婴,她就是邝肖卿。彼时的邝家经营着染坊,良田颇多,家境殷实。邝肖卿也算得上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她一出生的见面礼,就是父亲赠送的豪宅。
7岁那年,在越南做生意的父亲意外去世,身为家中长女的邝肖卿,和母亲一起操持大家庭的生活,照顾年幼的弟弟和两个妹妹。
1949年,在家人的安排下,20岁的邝肖卿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郭得胜,也就是后来新鸿基地产创始人。
不过,当时的郭得胜只在香港经营着一家名为“鸿昌合记”的杂货铺,娶了邝肖卿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1950年代,郭得胜凭借尼龙产品的代理权,跻身香港千万富翁行列。1960年代,他和李兆基、冯景禧联手进军房地产业,“三剑客”凭借“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模式,在房地产行业站稳脚跟,郭氏家族也由此成为香港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郭得胜能无后顾之忧地在生意场上打拼,少不了邝肖卿这个贤内助给他做后盾。
婚后,邝肖卿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为郭得胜生下三个儿子郭炳湘、郭炳江和郭炳联。丈夫在外打拼事业的时候,邝肖卿大部分时间里,一个人扛下了家里几乎所有的事务。二儿子郭炳江自幼身体不好,体弱多病,邝肖卿一个人带着他前往日本看病,在语言不通的日本,一待就是9个月。
邝肖卿虽然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却十分重视三个儿子的教育。郭炳湘和郭炳江均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小儿子郭炳联还是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的双料硕士。
丈夫事业有成,儿子个个成才,而邝肖卿在大部分时间里,一如她婚后的名字——郭邝肖卿,把自己藏在丈夫和儿子身后,为家庭默默地付出。
力挽狂澜
1990年10月,79岁的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给家人留下245亿元港元的产业。在他的葬礼上,出席者包括李嘉诚、郑裕彤、包玉刚、李兆基等香港商业巨头,当时有媒体评论道:这几位扶灵者掌握着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
郭得胜生前不希望儿子分家,早早地制定了一套“三分式”管理制度。根据该制度,他去世后,长子郭炳湘出任新鸿基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二子郭炳江和三子郭炳联出任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三子分工不分家,各司其职又齐心协力,一起壮大家族事业。
最初几年里,三个儿子的确如他所愿,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让新鸿基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1990年代,随着代表作中环广场正式竣工,新鸿基总资产在郭得胜的基础上,翻了12倍达到3000多亿港元,一跃而成香港当年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郭氏三兄弟也被当作子承父业最成功的典范。
如果事情一直这样进展,倒也圆满。但是世事难预料,家族事业的和谐被一场震惊香港的绑架案打破了。
1997年9月29日,郭炳湘在去公司的路上,开车行至太平山隧道时,被等候在那里的张子强团伙绑架。最后,郭家花了6亿港元,从张子强手中赎回受尽折磨的郭炳湘。
这成为郭氏三兄弟走向分裂的开端。
外界一直盛传,张子强狮子大开口,向郭家索要20亿港元赎金,郭炳江和郭炳联不肯出钱搭救。最后还是郭炳湘的妻子李天颖,带着自己筹措来的6亿港元,单枪匹马与张子强谈判,才救下自己的丈夫。郭炳湘因此对兄弟的“见死不救”心生芥蒂,在公司经营中处处与他们作对,导致兄弟关系不睦。
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据张子强被抓后警方记录的口供,出面救郭炳湘的,其实是郭家兄弟。而真正导致兄弟内讧、嫌隙日深的,是公司经营理念上的分歧。
绑架事件后,身心受创的郭炳湘一度患上抑郁症,懒理公司事务。等到他振作精神重回公司时,两个弟弟已掌握了香港的地产业务,势力大增。为了扩大自己在集团的势力范围,江湖传闻,郭炳湘引入自己的情人加入公司制衡两兄弟,并且积极向他们并不重视的内地房地产市场进军。
仅2007年,他就在广州拿下3个项目,成都拿下2个项目,还和富力地产、合景泰富等内地开发商合作,共同开发珠江新城猎德村项目。这一年新鸿基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较上一年涨了3倍,郭炳湘还野心勃勃地谋划,要把公司在内地的投资额,从当时占资产总值的17%,提升至30%。
郭炳湘要进军内地的战略,两个弟弟并不认同,利益之争下,分歧和矛盾不断激化。但熟悉郭家的人都知道,邝肖卿才是这个家族企业的精神领袖,这一仗谁赢谁输,关键在她。
对郭炳湘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极速扩张,邝肖卿的评价是:好大喜功。
郭得胜去世前,曾经留下“鸿基永固”的遗愿,为了守住先夫打下的这份基业,邝肖卿的天平自然向两个坚守香港业务的儿子倾斜。她甚至不惜当起恶母,在新鸿基地产内部发动一场“政变”。
2008年2月18日,郭炳湘突然接到通知,从新鸿基地产主席兼行政总裁的位置上“被休假”3个月。
他“休假”回来后,公司董事会又以他患有“躁郁症”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仅给他保留了没有实权的“非执行董事”头衔,79岁的邝肖卿成为集团主席。
郭炳湘不甘就这样被踢出局,出重拳反击亲弟,向香港廉政公署举报他们贿赂与郭家交往甚密的政务司前司长许仕仁,将这场家族内斗演变成一出狗血的TVB戏码,郭炳湘也成为家族的“叛逆者”。
为了惩罚这个“逆子”,邝肖卿就利用手中的股权,向他展示了自己的权威。
2010年10月,邝肖卿宣布重组郭氏家族信托基金,将该基金拥有的集团43%的股权一分为三,分给“郭炳湘的家人”“郭炳江及其家人”和“郭炳联及其家人”。
仅二字之差,郭炳湘无缘近300亿港元的家族财产。
2011年9月,邝肖卿卸任新鸿基掌门位置,把两个小儿子提拔为联合掌门人。
但很快,郭炳湘埋的雷爆了。
2012年3月29日,郭炳江和郭炳联两兄弟,因涉嫌贿赂被请进了香港廉政公署,新鸿基地产公司办公写字楼也遭到搜查。而郭炳湘作为特赦证人,协助警署调查。外界猜测,郭炳湘的证词极有可能将两个弟弟直接送进监狱。
在两个弟弟被捕后,郭炳湘不时高调地回总部办公,试图挽回母亲的信任。但邝肖卿的态度,早在2008年的人事巨变中就已经很明确:“只要(郭炳湘)愿意卸任,一切都好说。”
她是铁了心要踢郭炳湘出局。但同时,眼见着另外两个儿子被捕,公司在出事后复牌第一天市值就蒸发掉280亿港元,邝肖卿也意识到:无休止地内耗,只会两败俱伤。
于是,2014年1月28日,邝肖卿宣布,将郭氏家族信托基金原持有的集团股份,平分给三个儿子。
当日,郭炳湘宣布辞去新鸿基非执行董事一职,带着属于他的那份家产,另立门户。一段豪门内斗,就此平息。
4年后,被驱逐的郭炳湘意外去世。
暴富包租婆
在香港,位于西九龙环球贸易广场、高484米的ICC大楼(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香港第一高楼。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位于中环金融街8号、高415米的第二高楼IFC(国际金融中心),这两栋楼可谓是香港大厦的门面,而这两栋楼的股东之一,都是邝肖卿。
在香港四大家族中,郭氏家族是唯一没有多元化发展的家族。
郭得胜从1970年代开始,就把从房地产中赚到的钱投资于买地皮盖楼收租,几十年来,新鸿基在香港和内地囤了22个商场、6栋超甲级写字楼,手中土地储备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且只开发了15%。
这些物业,仅租金就为新鸿基带来可观的收益。2022年财年,新鸿基的净租金收入248亿港元。
根据2018年新鸿基地产发布的公告,大股东邝肖卿增持14万股,持股量增至26.36%。以此计算,2022年仅租金收入,她就入账超过60亿港元,是不折不扣的“最强包租婆”。
2012年,郭炳江和郭炳联遭到廉政公署调查后,邝肖卿为了挽回投资者信心,为董事局注入新鲜血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职业经理人,实现管理层的过渡。
到现在,随着三个儿子淡出新鸿基的管理层,新的管理层已经成型:第三代“郭氏三兄弟”——郭炳江之子郭基辉、郭炳联之子郭基泓和郭颢澧,在“老臣”黄植荣和雷霆的辅佐下,继续带领新鸿基向前发展。
最近几年,新鸿基也打破了“投资内地不得超过总资产10%”的规定,在内地的一线城市持有超过1000万平方尺已落成投资物业,以及超过5000万平方尺的储备土地。
尽管新鸿基的管理已过渡到家族第三代手中,但业务发展却始终聚焦于房地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过九旬的邝肖卿虽早已退居幕后,但她的意志力却从未缺席。
只要她在,她就是新鸿基的“定海神针”。
2018,郭炳湘逝世,邝肖卿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悲痛中依然相当有主见,将郭炳湘的600亿资产分了一半给儿媳。
参考资料:
[1]《新鸿基的殇:兄弟阋墙》21世纪经济报道
[2]《香港女首富香江往事》市界
[3]《邝肖卿:从内宅富太太到豪门掌家人,成为新鸿基的“定海神针”》聚富财经
[4]《邝肖卿:中国最富有的老太太,郭氏家族的灵魂人物!》经理人杂志
[5]《命运多舛郭炳湘:曾遭“贼王”绑架,与兄弟阋墙,被母亲“扫地出门”》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