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

动态焦点:世界即时看!“水稻上山”引质疑,朱有勇院士回应了

来源:巴中在线 2023-07-03 17:44:17

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的“水稻上山”引发热议,有人质疑不切实际,有人说产量不可能那么高,更有“破坏生态”、“瞎折腾”的斥责。面对非议,他始终不予置评。6月30日,朱有勇打破沉默,在他推广种植水稻的山地上,接受了中国三农发布的独家专访。

(资料图)

朱有勇:应该到实地来看一看,不能颠倒黑白

网络有人将毁林造田的不相干视频,移花接木与“水稻上山”联系起来。评论区骂朱有勇“坑害农民”、“祸及子孙”,他承受了巨大压力。

面对网上的质疑,朱有勇表示,网上的信息他虽不太关注,但内心非常委屈。他认为,大环境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应该宽容创新。大家应该到实地来看一看,不能颠倒黑白。

朱有勇对网上的误解有伤心,有委屈,但没有怨恨。他也表示,“我能理解很多这些网上的同志们。因为对于水稻旱种、坡上种水稻、水稻上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也不相信。这个跨度有点大,让人家完全接受是有个过程的。当然,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做事就是要有定力,就想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朱有勇说。

“水稻上山”究竟是什么?

据了解,“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即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

其实,朱有勇一开始都是叫水稻旱种,但在培训农民种植技术时,农民对水稻旱种的意思不是很了解,而“水稻上山”一听就懂,于是也就叫起了“水稻上山”。

在云南省澜沧县,村民以种玉米为主,水稻亩产只有150公斤。而这里的农民会把玉米卖了,去买大米,可能300-400公斤玉米只能换200公斤大米。朱有勇想让山区人民都不去买粮吃,而是靠自己种,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安全以外,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去年,朱有勇把澜沧县选为示范点,并推广了旱地水稻2861亩。他告诉记者,他从小生活在农村,那里的山坡上就没有一点水田,全都是旱地。他的初心就是一定要让山上的农民吃上自己种出来的大米。

水稻旱作有何不同之处?

据了解,“水稻上山”的推广,有两个难题要解决。那么,朱有勇是如何应对的呢?

旱地种植水稻,需要筛选适宜的品种。朱有勇介绍,首先要解决在旱地上水稻分蘖的问题。大部分水稻分蘖的时候,水分要非常充足。如果要在旱地上种,就要把水稻从一株变成一丛,产量才能保障。朱有勇团队利用杂交优势,分蘖能力强,形成了一系列品种。此外,还有抗旱的问题,表现在根系要非常发达,旱的时候就使劲拼命长根,一旦雨水一来,它很快就长起来。

水泡田能抑制杂草生长,旱田则极易长草,如何除草是一个难题。朱有勇介绍,任何农药都不能在旱地水稻的田里用。他们犁田耙地后,就把水稻利用穴播的方式种下去。而杂草的种子大部分在土壤表面,所以播下去以后,如果下雨,杂草的种子就会先萌发,而水稻的种子会后萌发。利用这个时间差,他们可以在播完种以后就打除草剂。而等稻子出来的时候,农药的药效期已经过了。

据朱有勇介绍,水稻旱作的生产方式也与普通水稻种植不同。

打浆的过程没有了。用水田来种,首先是要泡田,把不平的地方弄平;然后打浆,打成稀泥巴后再把秧种进去。在旱地种,这个过程没有了,田块高一点、低一点没关系。

不争水了。过去,村里一到要插秧的时候,村民就会因水不够而争水。水稻旱作同样要水,只是它要水的方式不一样,主要是靠天上给的雨水,也不是说不要水,而是大量减少灌溉用水。在雨水之前种,种下去老天下雨,谁也不争了。

节省人工、效率高。水稻旱作的话,一家一户都有个小机器,推着就可以农作,一个人一天可以做七八亩地,很轻松地就干完活,而且不累。不像以前山里面还是人工插,三个人一天能插一亩,腰酸背痛,干得很辛苦。

亩产778公斤怎么来的?

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朱有勇宣布实现亩产788公斤,引发巨大争议。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水稻上山”的产量究竟如何?

面对网友对亩产788公斤的质疑,朱有勇解释,788公斤是去年找了一块比较好的地测产的,非常严格地按照测产程序来的,所有的数据都非常全。他表示,欢迎大家在秋收的时候,实地来看看这里的产量。

据一位村民介绍,“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当地已经推广了405亩。朱有勇计划在澜沧县推广20万亩旱种水稻。

朱有勇提醒到,“水稻上山”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推广的。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降雨量。所以,要研究当地降雨量有多少,降雨量的时间跟水稻发育生长过程的时间是不是吻合。

2023年,云南省推广水稻旱种28万亩。提起今年秋季的产量,朱有勇看起来信心满满。他表示,以后或许还会有气候、病虫害等问题,等到秋收的时候,就能看看今年这几亩地的产量究竟能达到多少了。而他有信心的原因是,今年的苗驾比去年还好。(来源:中国三农发布)

相关阅读
大家还在看